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已经过去了许多年德恒财富,但它在全球历史中的烙印依然深刻。对于那些心怀和平的人民来说,这场战争无疑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根据统计,全球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迫卷入这场浩劫,战斗的范围涵盖了超过20亿人口,而死伤人数更是触目惊心,约有7000万人丧命,伤者数量更是无法计算。
而这场灾难的引发者,正是那个臭名昭著的纳粹领导人——希特勒。在战争初期,希特勒以极为迅猛的闪电战战略席卷了西欧,各国在短时间内纷纷倒下。如果战争在此时停歇,西欧的命运或许真会被希特勒牢牢掌控。但人性总是无法满足于现状,希特勒也不例外。
取得初步胜利后,希特勒开始眼红起背后的苏联,并试图将大不列颠岛上的英国也摧毁在自己的脚下。面对两面作战的局面,希特勒并没有足够的信心,最终决定将矛头指向苏联。这一决定,为接下来的战争画下了浓重的一笔。很多人认为苏联在此时只是无辜的受害者,然而实际上,斯大林在与德国划定势力范围之后,积极采取军事行动,压迫那些不愿意归顺的国家。苏联的野心在这一刻显现出来,想要扩张更多的领土。
展开剩余82%德国和苏联的联合几乎将整个欧洲变成了血海,而与此同时,亚洲的局势也不再平静。日本趁机发动战争,顺势将美国也拉入了这场全球范围的冲突之中。战争虽然最终结束,但给全球带来的震荡却是深远的。二战的结束意味着世界格局的巨大转变,一个能维持全球秩序、保证和平的强有力国际组织刻不容缓,联合国便应运而生。
然而,中国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未能享受长期的和平。随着国民政府的垮台和西方国家的干预,新中国一度未能被联合国承认,这也为中国的重返之路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就在中国力求重新回归联合国时,却遭遇了一个小国的强烈反对。26年后,这个国家在求救联合国时,却被中国的一票否决,历史的转折让人唏嘘。
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一些国家出于便利的目的成立了多个国际组织,但这些组织的约束力始终不足德恒财富,难以应对国际间日益复杂的矛盾。为了促进国际合作和全球和平,1919年,国际联盟作为联合国的前身成立,然而它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最终也宣布解散。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英、美、苏等26个与轴心国对抗的国家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此举首次正式提出“联合国”这一名称。随着战争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了联合国宣言,坚定地与轴心国作斗争,战争胜利的曙光渐现,国际合作的蓝图也在逐步描绘。
1945年,轴心国的失败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英、美、苏等国的领导人一致决定,必须尽快建立一个涵盖所有国家的国际组织,以维护全球的和平与安全。德国的投降标志着战争的结束,而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联合国大会上,来自150多个国家的代表通过了《联合国宪章》。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也正式诞生。
联合国的成立标志着国际秩序的一次大转变。尽管如此,联合国的作用在最初相当有限,尤其在美国等西方强国的主导下,联合国常常成为这些国家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而公正与公平的原则尚未真正落实。这个事实在伊拉克战争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联合国军的名义,在伊拉克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令世界感到震惊和无奈。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联合国逐渐走出了西方国家的控制,尤其是在中国恢复其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之后,联合国开始向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国内并没有迎来长久的和平。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一意孤行的政治决策,最终导致了国共内战的爆发。在这场内战中,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始终站在蒋介石一方,尽管如此,蒋介石最终还是失去了民心,国民政府不得不退守台湾。
按理来说,新中国本应顺利接管蒋介石政府在联合国的席位,但由于美国的阻挠,中国的合法席位一度被剥夺。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美国竭力阻止中国重返联合国,这也让中国的重返之路充满荆棘。然而,中国从未放弃努力,因为第三世界国家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声音来打破西方国家对联合国的控制。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终于在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1976次全体会议上,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个国家发起的提案对中国重返联合国进行了表决。经过激烈的投票,最终,中国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结果,成功重返联合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这一胜利不仅对中国意义重大,也给那些曾反对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国家,特别是危地马拉,狠狠地上了一课。
危地马拉,这个地处中美洲的小国,领土不足11万平方公里,人口也仅1700多万,然而在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表决中,它却毫不犹豫地投了反对票,试图讨好美国。然而,时过境迁,危地马拉在1996年后陷入了长时间的内乱,而美国却未能伸出援手,最终,危地马拉不得不寻求联合国的帮助。
次年,危地马拉政府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请求,希望联合国能派遣维和部队保护其总统安全。然而,这一提案却被中国行使否决权否决,令许多人感到畅快。毕竟,这个小国曾在中国重返联合国时作出过敌对姿态,今天的报复或许并不算太过分。
然而,中国并非因小失大,报复心并非中国外交的主旋律。我们宽广的胸怀和博大的包容心,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中国的否决,更多是出于大局考虑,因为联合国的宗旨是解决国际间的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问题,而不能干预一个国家内部的纷争。如果联合国介入,只会加剧局势的复杂性,甚至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战争,这与联合国本身的和平使命背道而驰。因此,中国的立场清晰——我们做出的决定,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而不是单纯的报复。
这也是大国的风范。
发布于:天津市天臣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